重慶市黔江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 關于公布黔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總目(2021)的通知
黔江文旅發〔2021〕60號
重慶市黔江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
關于公布黔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總目(2021)的通知
各鄉鎮人民政府、街道辦事處:
我區歷史悠久,擁有豐富而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,2008年至2021年,共計發布205個子項。因申報單位后增、傳承主體變化和項目類別變化等原因,很多項目出現重復、多名稱等現象,為更好地推動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、傳承工作,將已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規范化整合,截至2021年4月,規范整合后,區級以上項目166項,現予以公布,此后將以本次通知后的名錄總目為準。
附件:黔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總目(2021)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重慶市黔江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2021年7月28日???????
?黔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總目(2021)
說明:2008年至2021年間,黔江區共計發布六次七批,累計205個子項;重慶市共計發布六批,黔江共入選33項;現入選國家級非遺單獨項目1項,即南溪號子。因申報單位后增、傳承主體變化、項目類別變化和同類項擴展、合并、更名等原因,至2021年,共有區級及以上項目166項(包括39項擴展)。其中,Ⅰ-民間文學9項;Ⅱ-傳統音樂15項;Ⅲ-傳統舞蹈10項;Ⅳ-傳統戲劇3項;Ⅴ-曲藝8項;Ⅵ-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6項;Ⅶ-傳統美術16項;Ⅷ-傳統技藝65項;Ⅸ-傳統醫藥12項;Ⅹ-民俗22項。
序號 | 編號 | 項目名稱 | 項目類別 | 批次 | 申報單位 | 備注 |
001 | Ⅱ-01 | 南溪號子(市級、國家級) | 傳統音樂 | Q1/S1/G1 | 鵝池鎮 | |
002 | Ⅰ-01 | 吳幺姑傳說(市級) | 民間文學 | Q1/S2 | 馬喇鎮 | |
003 | Ⅱ-02 | 馬喇號子(市級) | 傳統音樂 | Q1/S2 | 馬喇鎮 | 區級原名:高爐號子 |
004 | Ⅱ-03 | 后壩山歌(市級) | 傳統音樂 | Q1/S1 | 小南海鎮 | |
005 | Ⅱ-04 | 薅草鑼鼓(市級) | 傳統音樂 | Q1/S5 | 黔江區 | 第四批黎水鎮“薅草鑼鼓”、第六批“五里薅草鑼鼓”擴展合并 |
006 | Ⅱ-05 | 帥氏莽號(市級) | 傳統音樂 | Q1/S2 | 阿蓬江鎮 | |
007 | Ⅱ-06 | 黎水拗巖號子(市級) | 傳統音樂 | Q2/S5 | 黎水鎮 | 原名:花號子。第三批“黎水花號子”、第四批“黎水拗巖號子”擴展合并更名 |
008 | Ⅱ-07 | 謝家鑼鼓(市級) | 傳統音樂 | Q3/S5 | 阿蓬江鎮 | |
009 | Ⅱ-08 | 石城情歌(市級) | 傳統音樂 | Q3/S4 | 城東街道 | |
010 | Ⅳ-01 | 濯水后河戲(市級) | 傳統戲劇 | Q1/S2 | 濯水鎮 | 區級原名:后河戲 |
011 | Ⅵ-01 | 向氏武術(市級) | 傳統體育 | Q1/S1 | 中塘鎮 | |
012 | Ⅶ-01 | 白土棕編(市級) | 傳統美術 | Q6/S6 | 白土鄉 | 市級歸入巴渝棕編 |
013 | Ⅷ-01 | 濯水石雞砣土陶制作技藝(市級) | 傳統技藝 | Q1/S5 | 濯水鎮 | 區級原名:土陶工藝。第四批“石雞坨土陶”合并 |
014 | Ⅷ-02 | 濯水綠豆粉制作技藝(市級) | 傳統技藝 | Q1/S2 | 濯水鎮 | |
015 | Ⅷ-03 | 黔江珍珠蘭茶罐窨手工制作技藝(市級) | 傳統技藝 | Q2/S3 | 黔江區 | 區級原名:珍珠蘭茶罐窨手工工藝 |
016 | Ⅷ-04 | 黔江斑鳩蛋樹葉綠豆腐制作技藝(市級) | 傳統技藝 | Q2/S3 | 黔江區 | 區級原名:斑鳩蛋豆腐 |
017 | Ⅷ-05 | 黔江雞雜傳統制作技藝(市級) | 傳統技藝 | Q3/S5 | 黔江區 | |
018 | Ⅷ-06 | 黔江牛肉脯傳統制作技藝(市級) | 傳統技藝 | Q3/S5 | 黔江區 | |
019 | Ⅷ-07 | 西蘭卡普(土家織錦)制作技藝(市級) | 傳統技藝 | Q3/S4 | 黔江區 | 區級原名:西蘭卡普制作技藝 |
020 | Ⅷ-08 | 竹編(市級) | 傳統技藝 | Q3/S6 | 黔江區 | 區級原名:梁氏竹編技藝,第六批“楊氏傳統竹編技藝”“秦氏竹編”擴展更名 |
021 | Ⅷ-09 | 渣(鲊)海椒傳統制作技藝(市級) | 傳統技藝 | Q4/S5 | 嘗必樂食品 | 區級原名:渣海椒 |
022 | Ⅷ-10 | 土法制香(市級) | 傳統技藝 | Q6/S6 | 舟白街道 | |
023 | Ⅷ-11 | 官村麻糖制作技藝(市級) | 傳統技藝 | Q6/S6 | 馮家街道 | |
024 | Ⅷ-12 | 陸氏中藥酒曲傳統制作技藝(市級) | 傳統技藝 | Q6/S6 | 阿蓬江鎮 | 區級原名:陸氏中藥酒曲制作技藝 |
025 | Ⅷ-13 | 巴渝皮鼓傳統制作技藝(市級) | 傳統技藝 | Q6/S6 | 杉嶺鄉 | 區級原名:王氏牛皮鼓傳統制作技藝。市級歸入巴渝皮鼓 |
026 | Ⅷ-14 | 白土嗩吶制作工藝(市級) | 傳統技藝 | Q6/S6 | 白土鄉 | |
027 | Ⅷ-15 | 王氏灶臺建造技藝(市級) | 傳統技藝 | Q6/S6 | 水市鄉 | |
028 | Ⅸ-01 | 劉氏捏膈食筋療法(市級) | 傳統醫藥 | Q3/S4 | 城南劉元成診所 | 區級原名:捏膈食筋療法 |
029 | Ⅸ-02 | 曾氏“正骨術”(市級) | 傳統醫藥 | Q4/S5 | 金洞鄉 | |
030 | Ⅹ-01 | 角角調(市級) | 民俗 | Q2/S3 | 城東街道 | |
031 | Ⅹ-02 | 馬喇龍燈習俗(市級) | 民俗 | Q4/S5 | 馬喇鎮 | 區級原名:龍燈鑼鼓 |
032 | Ⅹ-03 | 土苗喪葬禮儀(市級) | 民俗 | Q6/S6 | 黔江區 | 第六批“正陽喪葬習俗”“舟白渡喪葬禮儀”“石會傳統喪葬習俗”“黑溪喪葬禮儀”“蓬東喪葬禮儀”擴展合并更名 |
033 | Ⅹ-04 | 土家婚俗(市級) | 民俗 | Q6/S6 | 黔江區 | 原名:傳統婚嫁禮儀 |
034 | Ⅰ-02 | 白土神話故事 | 民間文學 | Q1 | 白土鄉 | 原名:神話故事 |
035 | Ⅰ-03 | 梁山伯與祝英臺 | 民間文學 | Q1 | 白石鎮 | |
036 | Ⅰ-04 | 扯謊三故事 | 民間文學 | Q2 | 石家鎮 | |
037 | Ⅰ-05 | 五里神話傳說 | 民間文學 | Q6 | 五里鄉 | |
038 | Ⅰ-06 | 黔江方言 | 民間文學 | Q6 | 黔江區 | |
039 | Ⅰ-07 | 黔江拋文(歇后語) | 民間文學 | Q6 | 黔江區 | |
040 | Ⅰ-08 | 黔江民間故事 | 民間文學 | Q6 | 黔江區 | 原名:黔江傳統故事 |
041 | Ⅰ-09 | 黔江紅色故事 | 民間文學 | Q7 | 水市鄉 | |
042 | Ⅱ-09 | 鹽客調 | 傳統音樂 | Q1 | 沙壩鎮 | 第六批“沙壩鹽號子”擴展合并 |
043 | Ⅱ-10 | 哩啦腔 | 傳統音樂 | Q1 | 金溪鎮 | |
044 | Ⅱ-11 | 李氏嗩吶吹奏 | 傳統音樂 | Q6 | 正陽街道 | |
045 | Ⅱ-12 | 土家吹打 | 傳統音樂 | Q6 | 黔江區 | 第六批“三塘吹打”“新華吹打”合并更名 |
046 | Ⅱ-13 | 黔江民歌 | 傳統音樂 | Q6 | 黔江區 | |
047 | Ⅱ-14 | 濯水情歌 | 傳統音樂 | Q7 | 濯水鎮 | |
048 | Ⅱ-15 | 土家咚咚喹吹奏 | 傳統音樂 | Q7 | 黔江區 | |
049 | Ⅲ-01 | 板凳龍 | 傳統舞蹈 | Q1 | 黃溪鎮 | 第六批黃溪鎮“板凳龍”補充合并 |
050 | Ⅲ-02 | 龍舞 | 傳統舞蹈 | Q1 | 水田鄉 | |
051 | Ⅲ-03 | 土家擺手舞 | 傳統舞蹈 | Q1 | 城西街道 | |
052 | Ⅲ-04 | 跳喪舞 | 傳統舞蹈 | Q1 | 黎水鎮 | |
053 | Ⅲ-05 | 毛古斯 | 傳統舞蹈 | Q1 | 城西街道 | |
054 | Ⅲ-06 | 八寶銅鈴舞 | 傳統舞蹈 | Q1 | 城南街道 | 原名:銅鈴舞 |
055 | Ⅲ-07 | 向氏花燈 | 傳統舞蹈 | Q1 | 馬喇鎮 | |
056 | Ⅲ-08 | 蓮蕭舞 | 傳統舞蹈 | Q1 | 黔江區 | 第二批石會鎮“蓮簫舞”擴展合并更名 |
057 | Ⅲ-09 | 竹梆舞 | 傳統舞蹈 | Q1 | 城東街道 | |
058 | Ⅲ-10 | 獅舞 | 傳統舞蹈 | Q6 | 黔江區 | 第六批“王氏高臺獅舞”“黑溪獅舞”“黃溪獅舞”“白石獅舞”“杉嶺獅舞”合并更名 |
059 | Ⅳ-02 | 儺戲 | 傳統戲劇 | Q1 | 鵝池鎮 | |
060 | Ⅳ-03 | 土家方言調子戲 | 傳統戲劇 | Q7 | 小南海鎮 | |
061 | Ⅴ-01 | 木工福事 | 曲藝 | Q1 | 黔江區 | 原名:木工佛事。第二批“木工福事”、第五批“黎水土家族建房上梁福事”擴展合并 |
062 | Ⅴ-02 | 彩龍船 | 曲藝 | Q1 | 黔江區 | |
063 | Ⅴ-03 | 花鼓 | 曲藝 | Q1 | 鄰鄂鎮 | |
064 | Ⅴ-04 | 鬧臺鑼鼓 | 曲藝 | Q6 | 正陽街道 | “正陽喪葬鑼鼓鬧臺”更名 |
065 | Ⅴ-05 | 阿蓬江彩蓮船 | 曲藝 | Q6 | 阿蓬江鎮 | 修洛陽橋唱段 |
066 | Ⅴ-06 | 濯水漁鼓筒說唱 | 曲藝 | Q6 | 濯水鎮 | |
067 | Ⅴ-07 | 沙壩蓮花鬧 | 曲藝 | Q6 | 沙壩鎮 | |
068 | Ⅴ-08 | 石城古歌 | 曲藝 | Q6 | 黔江區 | 原名:黔江石城古歌 |
069 | Ⅵ-02 | 陳氏太極拳 | 傳統體育 | Q6 | 鄰鄂鎮 | 全名:陳氏太極拳金家傳承 |
070 | Ⅵ-03 | 少林內勁一指禪覃氏傳承 | 體育 | Q7 | 城西街道 | |
071 | Ⅵ-04 | 道家龍門派金丹功 | 體育 | Q7 | 城西街道 | |
072 | Ⅵ-05 | 易筋經內丹術 | 體育 | Q7 | 城西街道 | |
073 | Ⅵ-06 | 道家洗髓功法 | 傳統體育 | Q7 | 德邦養生 | 吳氏傳承 |
074 | Ⅶ-02 | 剪窗花 | 傳統美術 | Q1 | 太極鄉 | |
075 | Ⅶ-03 | 黔江木雕藝術 | 傳統美術 | Q1 | 黔江區 | 第一批“木根雕技藝”“黎水木雕”、第三批“馮家根雕”、第六批“冉氏木雕”、第七批“濯水木雕(金絲楠木雕刻)技藝”?? 合并擴展 |
076 | Ⅶ-04 | 扎(繡)花鞋 | 傳統美術 | Q1 | 沙嶺鄉 | |
077 | Ⅶ-05 | 土家刺繡 | 傳統美術 | Q3 | 黔江區 | |
078 | Ⅶ-06 | 土家嚓拶繡 | 傳統美術 | Q3 | 黔江區 | 第六批“太極檫檫繡”擴展合并,cāzā |
079 | Ⅶ-07 | 太極泥塑 | 傳統美術 | Q4 | 太極鄉 | |
080 | Ⅶ-08 | 李氏銅雕鑲嵌 | 傳統美術 | Q6 | 濯水鎮 | 原名:李氏銅雕鑲嵌(銅煙袋)技藝 |
081 | Ⅶ-09 | 葉氏水波紋黃金首飾 | 傳統美術 | Q6 | 城東街道 | 原名:黃金首飾(葉氏水波紋)手工藝 |
082 | Ⅶ-10 | 土家族傳統服飾 | 傳統美術 | Q7 | 黔江區 | 原名:土家族傳統服飾制作技藝 |
083 | Ⅶ-11 | 傳統烙畫 | 傳統美術 | Q7 | 黔江區 | 原名:傳統烙畫制作技藝 |
084 | Ⅶ-12 | 木板年畫 | 傳統美術 | Q7 | 亞豐木雕廠 | 原名:木板年畫雕刻技藝 |
085 | Ⅶ-13 | 石城苗繡 | 傳統美術 | Q7 | 黔江區 | |
086 | Ⅶ-14 | 土家族扎染蠟染 | 傳統美術 | Q7 | 馮家街道 | 原名:土家族扎染蠟染傳統技藝 |
087 | Ⅶ-15 | 傳統石雕碑刻 | 傳統美術 | Q7 | 黔江區 | 原名:傳統石雕、碑刻技藝 |
088 | Ⅶ-16 | 濯水銀器鍛制 | 傳統美術 | Q7 | 濯水鎮 | 原名:濯水銀器鍛制技藝 |
089 | Ⅷ-16 | 土家血粑 | 傳統技藝 | Q1 | 黔江區 | 第七批“土家血灌腸制作技藝”擴展合并 |
090 | Ⅶ-17 | 濯水蟠桃扇制作技藝 | 傳統技藝 | Q6 | 濯水鎮 | 原名:濯水蟠桃扇傳統制作技藝 |
091 | Ⅷ-18 | 土家燒餅 | 傳統技藝 | Q6 | 城西街道 | 原名:馮記燒餅傳統制作技藝 |
092 | Ⅷ-19 | 謝氏鍋貼包子 | 傳統技藝 | Q6 | 城西街道 | 原名:謝氏鍋貼包子傳統制作技藝 |
093 | Ⅷ-20 | 圓車木工 | 傳統技藝 | Q6 | 黔江區 | 原名:圓車木工傳統技藝 |
094 | Ⅷ-21 | 補鍋焗瓷技藝 | 傳統技藝 | Q6 | 馮家街道 | 原名:張氏補鍋、焗瓷技藝 |
095 | Ⅷ-22 | 徐氏秘制牛肉干 | 傳統技藝 | Q6 | 馮家街道 | 原名:徐氏秘制牛肉脯 |
096 | Ⅷ-23 | 黔江土法釀酒 | 傳統技藝 | Q6 | 黔江區 | 第六批“飛仙梁子酒釀制技藝”“黎水老灶酒”和第七批“傳統中藥曲酒釀制技藝”擴展合并 |
097 | Ⅷ-24 | 劉氏龍窯建造技藝 | 傳統技藝 | Q6 | 濯水鎮 | 原名:劉氏龍窯(燕窩窯)建造技藝 |
098 | Ⅷ-25 | 石家灰豆腐傳統制作技藝 | 傳統技藝 | Q6 | 石家鎮 | |
099 | Ⅷ-26 | 霉豆腐制作技藝 | 傳統技藝 | Q6 | 黔江區 | 原名:石會霉豆腐傳統制作技藝 |
100 | Ⅷ-27 | 水市杠杠面 | 傳統技藝 | Q6 | 水市鄉 | 原名:水市杠杠面制作 |
101 | Ⅷ-28 | 何記傳統調料 | 傳統技藝 | Q6 | 石會鎮 | 原名:滿氏傳統調料制作技藝 |
102 | Ⅷ-29 | 黑溪羊扣制作技藝 | 傳統技藝 | Q6 | 黑溪鎮 | 原名:向氏“扣碗羊肉”傳統制作技藝 |
103 | Ⅷ-30 | 黔江合渣制作技藝 | 傳統技藝 | Q6 | 黔江區 | 原名:黑溪合渣傳統制作技藝 |
104 | Ⅷ-31 | 黔江臘肉熏制技藝 | 傳統技藝 | Q6 | 黔江區 | 原名:黔瑤臘肉熏制技藝 |
105 | Ⅷ-32 | 傳統漆器推光 | 傳統技藝 | Q7 | 阿蓬江鎮 | |
106 | Ⅷ-33 | 平溪曬醬 | 傳統技藝 | Q6 | 金溪鎮 | 原名:平溪曬醬技藝 |
107 | Ⅷ-34 | 中塘古法造紙 | 傳統技藝 | Q6 | 中塘鎮 | |
108 | Ⅷ-35 | 黔江粑粑 | 傳統技藝 | Q6 | 黔江區 | 原名:康家吊腳樓粑粑制作技藝 |
109 | Ⅷ-36 | 官河水寨魚 | 傳統技藝 | Q6 | 蓬東鄉 | 原名:官河水寨魚制作技藝 |
110 | Ⅷ-37 | 黔江鹽菜巔(李氏老鹽菜) | 傳統技藝 | Q6 | 黔江區 | 原名:李氏老鹽菜制作技藝 |
111 | Ⅷ-38 | 劉氏草鞋(草編) | 傳統技藝 | Q6 | 太極鄉 | |
112 | Ⅷ-39 | 太極傳統嫁妝綁扎技藝 | 傳統技藝 | Q6 | 太極鄉 | 原名:太極傳統嫁妝捆綁技藝 |
113 | Ⅷ-40 | 新華黃豆醬釀制技藝 | 傳統技藝 | Q6 | 新華鄉 | |
114 | Ⅷ-41 | 龔氏老月餅制作技藝 | 傳統技藝 | Q6 | 壹果香餅屋 | |
115 | Ⅷ-42 | 土家豆豉 | 傳統技藝 | Q6 | 黔江區 | 原名:冉氏豆豉傳統制作工藝 |
116 | Ⅷ-43 | 陳氏湯圓餡 | 傳統技藝 | Q6 | 樂滋滋食品 | 原名:陳氏湯圓芯子(餡)制作工藝 |
117 | Ⅷ-44 | 黔江堿濕面 | 傳統技藝 | Q6 | 樂滋滋食品 | 原名:黔江堿濕面傳統制作工藝 |
118 | Ⅷ-45 | 土法榨油 | 傳統技藝 | Q6 | 黔江區 | 原名:黔江土法手工榨油技藝 |
119 | Ⅷ-46 | 傳統泡菜制作 | 傳統技藝 | Q7 | 黔江區 | |
120 | Ⅷ-47 | 土家酸鲊肉 | 傳統技藝 | Q7 | 黔江區 | |
121 | Ⅷ-48 | 紅薯粉烙燙 | 傳統技藝 | Q7 | 馮家街道 | 原名:馮家紅薯粉烙燙技藝 |
122 | Ⅷ-49 | 土家醪糟 | 傳統技藝 | Q7 | 黔江區 | 原名:土家醪糟(糯米酒)制作技藝 |
123 | Ⅷ-50 | 寨子酸鲊魚 | 傳統技藝 | Q7 | 馮家街道 | 原名:馮家寨子土家酸鲊魚制作技藝 |
124 | Ⅷ-51 | 冉家祖崖私家茶 | 傳統技藝 | Q7 | 濯水鎮 | 原名:冉家祖崖私家茶制作技藝 |
125 | Ⅷ-52 | 土家族傳統油炸椒 | 傳統技藝 | Q7 | 黔江區 | |
126 | Ⅷ-53 | 濯水傳統小吃 | 傳統技藝 | Q7 | 濯水鎮 | (米豆腐、葉兒粑、油香、馬打滾)同批次“濯水馬打滾制作技藝”擴展合并 |
127 | Ⅷ-54 | 酸湯牛肉面 | 傳統技藝 | Q7 | 馮家街道 | 原名:酸湯牛肉面制作技藝 |
128 | Ⅷ-55 | 阿蓬江酸湯魚 | 傳統技藝 | Q7 | 馮家街道 | 原名:姚氏酸辣湯黃鼓魚(黃辣?。┲谱骷妓?/p> |
129 | Ⅷ-56 | 南瓜魚 | 傳統技藝 | Q7 | 馮家街道 | 原名:南瓜魚制作技藝 |
130 | Ⅷ-57 | 濯水耙耳朵魚湯料 | 傳統技藝 | Q7 | 濯水鎮 | |
131 | Ⅷ-58 | 傳統漁網編制 | 傳統技藝 | Q7 | 馮家街道 | |
132 | Ⅷ-59 | 傳統牛肉湯鍋 | 傳統技藝 | Q7 | 黔江區 | 原名:土家族、苗族傳統牛肉湯鍋制作技藝 |
133 | Ⅷ-60 | 秘制鹵料 | 傳統技藝 | Q7 | 黔江區 | 原名:秘制鹵料配制技藝 |
134 | Ⅷ-61 | 馬喇貢米傳統種植技藝 | 傳統技藝 | Q7 | 馬喇鎮 | |
135 | Ⅷ-62 | 竹家山蜂蜜 | 傳統技藝 | Q7 | 竹家山蜜蜂養殖場 | |
136 | Ⅷ-63 | 傳統皮蛋 | 傳統技藝 | Q7 | 黔江區 | 原名:皮蛋傳統制作技藝 |
137 | Ⅷ-64 | 傳統麥醬 | 傳統技藝 | Q7 | 黔江區 | 原名:麥醬傳統制作技藝 |
138 | Ⅷ-65 | 傳統粉絲 | 傳統技藝 | Q7 | 黔江區 | 原名:洋芋粉傳統制作技藝,第六批“白石紅薯粉” 擴展合并。 |
139 | Ⅸ-03 | 打火罐 | 傳統醫藥 | Q1 | 黔江區 | |
140 | Ⅸ-04 | 土家族封刀接骨術 | 傳統醫藥 | Q6 | 黔江區 | 同批“曹氏、聶氏、張氏封刀接骨”與第七批“濯水吳氏無名腫痛秘方療法(接骨術)”擴展合并 |
141 | Ⅸ-05 | 小兒推拿 | 傳統醫藥 | Q6 | 黔江區 | 同批“謝氏小兒推拿”“曾氏兒科傳統診療法”“趙氏小兒推拿”合并更名 |
142 | Ⅸ-06 | 吳氏針灸 | 傳統醫藥 | Q6 | 中塘鎮 | |
143 | Ⅸ-07 | 寸勁推拿 | 傳統醫藥 | Q7 | 黔江區 | |
144 | Ⅸ-08 | 胡氏艾灸療法 | 傳統醫藥 | Q6 | 黔江區 | |
145 | Ⅸ-09 | 中塘張氏武醫 | 傳統醫藥 | Q7 | 中塘鎮 | |
146 | Ⅸ-10 | 傳統祝由術 | 傳統醫藥 | Q7 | 黔江區 | 原名:傳統祝由術(道醫)胡氏傳承 |
147 | Ⅸ-11 | 草圭堂金創膏 | 傳統醫藥 | Q7 | 濯水鎮 | 原名:冉家草圭堂金創膏配制技藝 |
148 | Ⅸ-12 | 草圭堂舒絡液 | 傳統醫藥 | Q7 | 濯水鎮 | 原名:冉家草圭堂舒絡液調制技藝 |
149 | Ⅹ-05 | 土家族唱孝歌 | 民俗 | Q1 | 黔江區 | 第二批“土家族唱孝歌”、第六批“黑溪坐堂孝歌”“五里坐堂孝歌”擴展 |
150 | Ⅹ-06 | 趕場 | 民俗 | Q1 | 黔江區 | |
151 | Ⅹ-07 | 哭嫁 | 民俗 | Q1 | 黔江區 | |
152 | Ⅹ-08 | 土家宴席 | 民俗 | Q4 | 黔江區 | 原名:土家筵席。第六批“金洞傳統宴席”“水市傳統宴席”擴展更名 |
153 | Ⅹ-09 | 阿蓬江車獅燈 | 民俗 | Q6 | 阿蓬江鎮 | |
154 | Ⅹ-10 | 石會安香火 | 民俗 | Q6 | 石會鎮 | |
155 | Ⅹ-11 | 黔江傳統木工字符 | 民俗 | Q6 | 濯水鎮 | |
156 | Ⅹ-12 | 花湯圓習俗 | 民俗 | Q6 | 黔江區 | 原名:王氏花湯圓制作技藝。原杉嶺鄉申報。 |
157 | Ⅹ-13 | 三塘板凳宴 | 民俗 | Q6 | 白土鄉 | 原名:三塘板凳宴習俗 |
158 | Ⅹ-14 | 土家吊腳樓 | 民俗 | Q6 | 黔江區 | 原名: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。變更為民俗類。 |
159 | Ⅹ-15 | 黔江人生禮儀 | 民俗 | Q6 | 黔江區 | |
160 | Ⅹ-16 | 土家族禁忌 | 民俗 | Q6 | 黔江區 | 原名:土家族傳統節日禁忌 |
161 | Ⅹ-17 | 石鐘山廟會 | 民俗 | Q6 | 新華鄉 | |
162 | Ⅹ-18 | 黔江地理堪輿術 | 民俗 | Q7 | 黔江區 | 原黎水鎮,阿蓬江鎮,鵝池鎮申報 |
163 | Ⅹ-19 | 陳氏家風 | 民俗 | Q7 | 金溪鎮 | |
164 | Ⅹ-20 | 阿蓬江傳統家祠供奉儀式 | 民俗 | Q7 | 阿蓬江鎮 | |
165 | Ⅹ-21 | 土家族傳統飲食習俗 | 民俗 | Q7 | 丹興文化傳媒 | 原名:黔江區土家族傳統飲食制作技藝 |
166 | Ⅹ-22 | 土家罐罐茶習俗 | 民俗 | Q7 | 七壺茶文傳媒 | 原名:土家罐罐茶制作技藝。變更為民俗類。 |